近期,韶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韶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据介绍,为确保《规划》既有效衔接国家政策要求,又突出韶关市特色,《规划》编制立足市情实际,统筹考虑以下五个方面因素:
一是深化对比研究。切实加强联系,及时对接《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进展,对照规划框架体系,并结合实际适当调整优化,确保市级规划与省级规划思路框架、内容设置等总体对应。
二是体现凸显韶关特色。紧扣韶关“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推进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绿色矿山示范创建、加强石漠化重点区的生态恢复重建、高质量建设韶关市万里碧道、加快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全力配合南岭国家公园创建等生态保护修复任务。重点打造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轻工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绿色钢铁、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向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转型发展,持续推进韶钢、韶冶等“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工作,实现产城融合,加快绿色化改造、智能化升级,全面打造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绿色低碳转型举措,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等问题与挑战,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任务举措和目标要求。环境治理方面,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三大协同”战略。生态保护方面,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配合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立完善典型生态系统和典型物种保护机制,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监管体系。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方面,对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风险源从严管控,持续推进完善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能力建设方面,强化污染收集处理、监测监控、执法监管等能力提升。
四是集思广益、问计于民。通过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见建议。广泛听取了有关专家、单位(企业)、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面对面听取了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对规划进行了全面修改完善。充分吸收专家意见和基层经验,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吸收到《规划》中,齐心协力编制好《规划》。
五是认真谋划重点工程。坚持重点任务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系统化的思路,始终将重点工程项目作为规划务实管用、解决问题的关键,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谋划储备“十四五”重点水域水质保护和生态修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监测能力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建立重点工程项目库,结合发展实际对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
分析发展现状、明确规划目标、提出重点任务……据悉,《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工作成效方面,韶关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机遇挑战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更加牢固,高质量发展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和“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带来重大机遇。同时,外部形势复杂多变,碳达峰目标任务艰巨,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全民共享共治体系尚未形成。
第二部分,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规划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美丽韶关建设的总要求,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实现资源资产价值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奋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规划》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战略引领;坚持改革创新”为基本原则,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新目标新任务和2035年“建设美丽韶关”的远景目标,设置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等4大类15项具体规划指标。
第三部分,提出了重点任务。包括“坚持绿色引领,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碳达峰行动,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细颗粒物控制,引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水环境质量”“深化土壤污染防治,提升人居环境安全”“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完善监管体系,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坚持改革创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能力建设,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支撑”“开展全民行动,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等11项重点任务。
第四部分,梳理了重点工程。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牵引,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行动,补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短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问题为导向,实施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与修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五大类37项重大工程。
第五部分,制定了保障措施。从强化组织落实、实施重点工程、强化资金保障、强化评估考核等四个方面,明确《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确保重点工程实施效能。
快速读懂《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