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草木丰盛 鱼翔浅底 大湾区湿地生态保护进行时

作者:广东省生态文明促进会 浏览: 发表时间:2022-02-23 15:27:21 来源:林草科学数据中心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去年12月24日,国家还正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的专门立法,将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作为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也曾面临险境,但随着后期一系列国家湿地保护政策的印发以及人们湿地保护意识的提升,大湾区逐渐走出湿地生态恶化的困境,多举措助力“新”大湾构建。

  从生态问题凸显到今日“新”大湾

  粤港澳大湾区湿地生态问题凸显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华南地区,位于珠江支流的下游,面向南海,终年温暖湿润,区域内有着类型丰富、分布广泛、结构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

  伴随着近几十年来飞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沿海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不断扩展,大湾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干扰与破坏。据统计,从1979年到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天然湿地的面积由2882.69 km2减少到了1885.59 km2,减幅达到了33%!与之相对,从1990年到2015年,大湾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一倍,而这增长的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之一便是湿地资源。湿地被占用、被填埋,城市污水甚至直接排入城市边缘的湿地中,从而导致了湿地资源面积减少、环境恶化。

  多举措助力粤港澳“新”大湾

  近年来,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湿地保护工作也为人们所重视。

  政策上,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全面保护区域内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

  “十三五”期间,深圳启动和持续开展12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总修复面积达43.33公顷;广东修复退化湿地6286.11公顷,红树林恢复造林3071.9公顷,湿地面积在国内居第七位,相当于省国土面积的9.75%。

  此外,各地还掀起了建设湿地公园的热浪。以广东为例,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2020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结果显示,新增了4个国家湿地公园,至此,广东所拥有的国家湿地公园数量增加到了27个。

  有学者对大湾区的湿地生态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显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湿地生态风险评估值分别为0.470、0.426和0.418,湿地生态风险的状态水平逐渐下降,高风险地区比重下降了21.15%。

  可以说,在各方的持续不懈的努力下,大湾区的湿地修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案例?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几个大湾区湿地的“蜕变”史吧!

  大湾区湿地保护:从濒临消失到城市新地标

  守护红树林

  红树林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态“名片”,对于大湾区的湿地保护,典型代表之一便是对红树林的保护,以位于珠海淇澳岛的淇澳红树林为例,上世纪八十年代,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曾对淇澳红树林造成了严重破坏,大片滩涂被互花米草所占据,世纪末,淇澳原生红树林一度减少到了仅32公顷。

  历经十几年的生态修复,如今的淇澳红树林保护区面积达到了5103.77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500公顷,是中国人工修复面积最大的红树林!

  南沙湿地修复:守护候鸟迁徙

  南沙湿地是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之一,但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农业活动、开发建设等人为干扰,存在着较高的生态退化风险。

  对南沙湿地的修复可以说是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典型代表,修复过程中,引种、选育了适合南沙湿地独特环境条件的红树林品种,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和特色的“林区绿岛+红树林”的湿地景观。此外,针对水鸟栖息、觅食和繁殖的习性,还营建了适宜水鸟停驻的生境系统,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廊道的重要落脚点。

  湿地修复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2021年广州南沙湿地共监测到鸟类134种,有近10万只候鸟在南沙湿地栖息过冬,数量超过广州市候鸟总数的50%,其中还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等珍稀品种。

  “湿”意栖居——城市湿地创新修复典范

  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市内,曾经是万亩果园,90年代末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后来,通过“只征不转”政策,在政府的不断努力、探索之下,将饱受侵蚀、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打造成为了全球标杆性城市湿地。修复后,湿地内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海珠湿地已成为广州市民闲暇时游玩的好去处。

  生态修复是否成功,有时动物比人类更敏感也更有“话语权”。有专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湿地内鸟类种类和种群数量由2012年的72种增加到了2019年的177种,与此同时,在湿地内还发现了一些稀有物种,比如蓝喉蜂虎、禾花雀等。原有物种数量稳定增长、珍稀物种不断加入,这正是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个标志。

  在现有基础上,大湾区的湿地保护将持续向好,随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及《广东省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印发,国家和政府对大湾区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不断向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候鸟翩飞、鱼翔浅底”必将成为大湾区的新景观。

  2022年,是中国政府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今年11月,我国也将承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会议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的潜台词其实是,湿地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湿地是人与万物的共有家园,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好文推荐
已有4人推荐
文章推荐

广东省生态文明促进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84179号-1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