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亮东莞乡村振兴

作者:广东省生态文明促进会 浏览: 发表时间:2020-10-15 10:09:48 来源:中国环境报、南方日报

窝棚房成打卡点,握手楼变商业街,落后村走出新路子

东莞市麻涌镇华阳湖畔有个“美丽田园”,202亩的土地上曾经存在22间用铁皮、木头搭建的简易窝棚,环境脏乱差。谁能想到,去年7月开始整治后,这片土地已变成稻田、花田和特色的风车所在地,成为到华阳湖必去的打卡点。

距离华阳湖畔不足3公里的地方,有个颇具麻涌特色的古梅风情街,改造前曾是遍布握手楼的城中村。如今,黄瓦灰墙点缀下的骑楼建筑里入驻了文创、美食等商铺,充满“烟火味”,东莞潮牌在其中开设专卖店。

窝棚房变打卡点、握手楼变商业街……9月21日,全省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暨田间窝棚整治(珠三角)现场推进会在东莞召开,来自麻涌镇的一线实践样本获得来自珠三角各市与会人员的一致点赞。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东莞以田间窝棚整治为切入点,统筹推进五大“美丽行动”,为珠三角深入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田间窝棚整治提供了借鉴经验。今年8月初,东莞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定下田间窝棚整治行动“回头看”、农村破旧泥砖房清理等12项重点工作,并有条不紊地陆续开展。

田间革命

农地窝棚成“美丽田园”

走进华阳湖畔,“美丽田园”上布置着风车、水车、虾笼等特色元素,随处可见前来观光的游客。去年7月前,这里是22间简易窝棚所在地,在当地政府专项整治下,简易窝棚被稻田、花田、不停旋转的风车和新建的农户工具房等替代。

曾经脏乱差的窝棚房变身游客打卡点,背后是全面落实田间窝棚整治、建设美丽田园的决心和行动。

“持续推进‘五大美丽’专项行动是实现乡村风貌提升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田间窝棚整治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具有“小切口、大作用”的功效。为此,从去年7月开始,东莞通过各村(社区)自行组织排查、无人机协助排查、督导工作队田间排查等渠道,全面排查所有农田(包括菜地、鱼塘)范围内的所有窝棚及乱搭建物情况。

“摸查完毕后,东莞分三个阶段开展田间窝棚整治。”该负责人表示,第一阶段,去年8月底前,重点整治广深铁路、广深港高铁和广深、莞深、环莞公路“五线”沿线范围;第二阶段,去年10月底前,完成道滘镇和常平镇两个试点镇的整治和农田工具房重建;第三阶段,今年1月底前,基本完成全市范围的整治和工具房重建工作。

为了推动田间窝棚整治工作持续、有序展开,东莞市财政设立3500万元农田工具房重建市级补贴专项资金,镇级财政则按照市镇2∶8(试点镇2.5∶7.5)比例配套。

数据显示,按照“因地制宜、拆建并举,尊重民意、按需建设”原则,目前东莞全市已拆除田间窝棚37955个。农田“颜值”的有效改善,为农业产值提升注入了新动力。

与此同时,东莞市将看护房巡查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实行网格员日常巡查数据直报市制度,适时开展跨村(社区)交叉巡查,建立田间窝棚整治常态化工作机制。

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总数减少、压缩面积、严控反弹”“先备案后建造”等原则,东莞将落实财政补贴资金,推动农田工具房规范重建。同时,逐步把窝棚整治范围扩大到林地、储备用地和建成区,整治乱搭乱建行为。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建立长效机制是难点,破除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广东省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万忠认为,要带动农民主动地参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样才能让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与取得良好效果。

规划先行

城中村握手楼迎来“春天”

旧时的麻涌镇古梅风情街被许多人称为“西园夜市”。这条1.7公里长的街道连接着麻一、麻二、麻三、麻四等村,属于典型的城中村街道,聚集了众多外来人员。每到夜间,这里几乎就是一幅生动的麻涌版清明上河图,人流攒动、商贾云集。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街道两边逐渐新建许多建筑,但由于空间有限,许多楼与楼之间的距离非常小,被称为“握手楼”,环境日渐杂乱无序,热闹的“西园夜市”繁华不再,街铺也日渐没落。

但麻涌人从没忘记古梅,她如一颗沉默的种子等待焕发新生。

“规划做好了,握手楼也能建成商业街。”麻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规划引领、设计提升、文化铸魂原则,麻涌对古梅风情街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包括对沿街80多座商铺、住宅等按照统一风格进行微改造,项目总投资2875万元,改造立面2.5万平方米。

曾经的旧街道摇身一变成为古梅风情街。干净整洁的路面、统一仿古的广告牌、清一色的青砖清水墙、统一划分的停车位,让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将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到景观提升中,古梅风情街的香蕉故事里、草堂莫公祠等形成独具麻涌特色,又集商业、创意、观光于一体的风情街。

除了麻涌的古梅风情街,在东莞横沥镇,全市首批“特色精品示范村”山厦村因地制宜,将原来旧村房屋的外立面进行整体规划彩绘,成为远近闻名的“彩色村子”。

“我们村的房子改造后,被很多游客称为‘彩虹村’。”山厦村党工委委员张杰良介绍,2019年9月以来,该村以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在推进村道硬底化改造、排渠“明改暗”升级等基建工程的同时,对村内旧房屋和老建筑进行加固并实施立面彩绘改造工程。同时,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边角空地等区域,打造一批“微景观”“微花园”,让原本普通的老旧房子变得色彩丰富,别有一番风味,不仅打破乡村沉闷的色调,还大大提升老房子的颜值,改善村内人居环境,得到居民一致好评,更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游玩、拍照。

类似麻涌古梅风情街、横沥山厦“彩虹村”的蝶变只是东莞乡村风貌提升的生动缩影。如今,走在东莞的镇街乡道,随处可见各种创新、特色的建筑和趣味、别致的街边景观,创新的外观让人眼前一亮,但又与环境和谐相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聚焦重点,探索农房管控风貌提升的连线连片新模式。”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发起人、广东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姚碧云建议,要探索乡村配套管理政策,推行乡村精细化管理,逐步推动农村土地资源整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城乡规划架构、优化城乡管理体系,规范农房建设行为、彰显岭南乡村风貌,以建成一批特色精品村庄和连片乡村群。

创新思维

镇村联动推动全域提升

金秋9月,横沥镇村尾村旧围前的池塘里绿油油的荷叶一片挨着一片;村内干净的柏油路旁是用栅栏围起来的绿化,里面不仅有草还有各色的小花;一到傍晚,五颜六色的灯光让整个莲塘变成彩色世界,附近的居民特别喜欢过来散步、跳广场舞,好不热闹。

位于横沥镇南部的村尾村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及人均收入常年排名横沥镇倒数。就是这样一个面积不大的落后村,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居环境蝶变之路。

如今的村尾村街头巷尾,宽敞的柏油路直通每家每户,随处可见由4个不同颜色垃圾箱组成的垃圾分类亭,宽广的路面很少能看到垃圾碎屑,路边的绿草和各色的花与整洁的村容相互映衬,组成一幅美丽的东莞乡村画卷。

“我们村的柏油路覆盖率达70%-80%,村道都大部分铺上了柏油。”村尾村党工委书记叶茂权告诉记者,2018年,村委会坚持“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效益”为前提,借助上级政策扶持资金,村集体自筹一小部分来推动各项优化环境。

近年来,村尾村先后完成村内各主干道的柏油路升级工程,以及完善村内居住人口密集区域、出租屋密集区域的横巷及竖巷巷道路面硬底化及排水,进一步改善全村人居环境。

“因地制宜,避免大拆大建”是村尾村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的又一秘诀。“我们村是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虽然不富裕,但我们希望能在活化传统建筑、保留历史气息的同时,把它建设得更美。”叶茂权说。

通过街头小景叠加边角花园的做法,村尾村改造、提升了旧建筑的风貌。以村尾村旧村为例,占地面积30737平方米、有不同面积房屋633间的村尾村旧村,因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部分建筑破旧不堪。为了活化利用,村尾村将对莲塘前的旧村“修旧如旧”,保留红砖瓦的屋顶,统一刷成立体灰砖墙面。对于旧村街头巷尾的闲置空地将进行清理、改造,打造成一个个供村民散步的休闲花园。

“这几年村里的环境变化很大,旧围前的莲塘都成了热门景点,聚集了不少人气。”土生土长的叶俊强毕业后选择回村,去年6月和同村的7名好友在莲塘对面开了一家火锅店,节假日期间店内生意常常爆满。他坦言,正是看到了村尾村的环境提升和人气聚集,让他萌生了回村开店的念头。

村里面环境变好了,人回流了,项目也跟着来了。受疫情冲击的今年上半年,村尾村一下子招来两个大项目:占地13亩的东莞市双和机车拉索有限公司以及东莞市耀溢厨具制品有限公司,建成后预计每年为该村新增超100万元的集体收入。

“注重镇村联动、推进全域提升,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横沥样板’。”横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人居环境建设,横沥镇基本完成800多项改造提升工程,17个村(社区)的224个乡村振兴入库项目和53个工业园区提升项目已全面开工,6个松山湖接壤村、3个特色精品示范村等约80个改造提升项目在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呈现“因地制宜、遍地开花”的景象。

对此,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东莞将坚持点线面结合加大投入,提升乡村风貌。特别是针对布局散乱、风貌不佳的存量农房,要按照乡村振兴“全域项目化”的思路,点、线、面相结合,加快提升乡村风貌。

其中,在强化“点”的示范上,东莞市财政投入8.5亿元、镇财政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支持120个村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特色精品村,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在抓实“线”的提升上,东莞继续加强“五线”整治,同时要求每个镇街分别打造不少于2条、总长度不少于3公里的示范路(街),建设美丽廊道,打造乡村风貌带。在彰显“片”的特色上,东莞市财政投入1.8亿元,支持6个美丽特色幸福村居连片示范区建设。

■专家访谈

东莞市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姚碧云:

东莞人居环境整治

要坚持系统治理

今年8月,东莞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战。如今,“百日攻坚战”进程已过三分之一,东莞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亮点纷呈。对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发起人、广东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姚碧云。

姚碧云认为,站在生态文明视角下,东莞人居环境整治应坚持系统治理思维。把农村人居环境的高水平整治”同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的“高颜值修复”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机制和政策保障,确保东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进行。同时坚持高品质运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看“整”和“治”,更要看“用”和“管”。东莞应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东莞还可强化数字赋能,依托东莞的产业基础,将智慧化数字化手段用于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

美丽乡村建设与大湾区建设相辅相成

南方日报:您认为,东莞乃至珠三角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痛点和难点是什么?

姚碧云:首先,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对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识不强。目前,农民对整治工作的期望值不是很高,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不强。部分镇村领导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和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美丽乡村建设与大湾区建设的相辅相成关系——美丽乡村是美丽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顶层设计方面缺乏统筹。各级层面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蓝图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尚未站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角度认识战略层面规划的重要性。尚未站在建设生态大湾区的高度,谋划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大平台、大项目,珠三角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应与山水林田湖的生态修复、与农业农村的主体功能区结合起来,布局大型生态综合体和生态功能区。

最后,乡土人才与技术方面存在短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技术和人才支撑不足等突出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域规划、施工、管理等专业技术力量缺乏,科研队伍体系不健全,素质能力还未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推行“以奖代补”调动村民积极性

南方日报:您认为该如何去破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痛点和难点?

姚碧云:一要加强理念引领和观念革新。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调动起居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要聚焦重点,探索农房管控风貌提升的连线连片新模式。探索乡村配套管理政策,推行乡村精细化管理,逐步推动农村土地资源整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城乡规划架构、优化城乡管理体系,规范农房建设行为、彰显岭南乡村风貌。

三要重视乡土技术、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建设不同于城市,有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美丽乡村建设要避免“千村一面”,每个村“因村制宜”, 做到“一村一设计”,避免过度城市化。

南方日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每个村民息息相关,您认为该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参与感?

姚碧云:可以考虑通过采用激励性奖补、完善村规民约等方式,动员全民参与环境建设工作中,努力发挥参与者的角色。

具体而言,以奖代补,可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行“以奖代补”农村建设机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推行本地工匠承接、村民理事监管、财政直接划拨。

以奖代补用奖励机制取代财政补助杠杆,将政府“主办”变为“协办”,将群众“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村民自主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其次,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村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以产业美带动乡村美、农民富。在美丽乡村打造中,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依托乡村自然风貌、人文、产业特色,因地制宜设立景点,以点带面,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最后,创新参与手段,促进全民共治。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手段,加强对沿线农房风貌、公共卫生、人居环境的管理,构建线上人居环境监测体系,实现智慧化管理,科学化决策,全民参与共治共享。

探索运用智慧化数字化手段

南方日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整治难度大,您认为相关部门该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以及政策保障,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进行?

姚碧云:第一,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注重发挥村“两委”牵头,强化“党建+”载体建设,一个书记就是一个榜样,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形成“党员干部带头,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自觉干”的良好整治氛围。

第二,坚持建管并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看“整”和“治”,更要看“用”和“管”,整治工作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构建长效管护机制,让人居环境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村级各类组织、村规民约等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逐步培育群众责任意识,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建管运营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能长期稳定运行。

第三,强化数字赋能。依托东莞的产业基础,将智慧化数字化手段用于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以高水平建设、高颜值修复、高品质运维生态体系为切入点,有效改善镇村人居环境、丰富镇村文化氛围、提升镇村整体风貌、提高镇村生活品质,增强民众对镇村的归属感,提升民众建设镇村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全域进入全民共建的良好循环。

专家名片

姚碧云,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发起人,2012年创立浙江卓创乡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现任卓创乡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创办人,广东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市村镇建设管理、美丽城镇特约专家,东莞市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山西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

文章推荐

广东省生态文明促进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84179号-1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