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示

广州:海珠区创新治水模式清水绿岸造福百姓

作者:广东省生态文明促进会 浏览: 发表时间:2020-09-16 15:33:11 来源:广州市水务局

近年来,海珠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部署,结合本区实际,坚持把水污染治理攻坚放在全区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探索“党建+治水、生态+治水、文化+治水、治城+治水、环岛碧道+共享滨水空间”等具有“海珠经验”的治水新路子,日益改善的水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带来越来越强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为这座四面环水的岛区创造越来越丰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党建+治水双驱动,助力实现水清岸绿

近年来,海珠区坚持和加强党对治水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政治功能,把党建阵地建在治水一线,实现党建工作与治水工作有机融合,确保政治过硬、方向不偏,凝聚治水工作强大合力,推进全区治水“一盘棋”,“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画卷正缓缓展开。

(一)党建领航,筑牢治水政治根基

海珠区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以党建带治水,以治水促党建。在海珠涌东闸建立海珠区机关党群服务分中心,打造治水文化互动体验式教育基地。作为海珠区着力打造的“一加三加N”机关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分中心,海珠涌党建阵地多角度、多方位展示水务系统全面践行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气象、新作为。以海珠区治水工作为主要内容,为党员教育培训、治水志愿活动开展等提供服务,打造党员干部学习交流的新平台,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持之以恒推动治水工作部署落实落地。

砥砺治水铁军精神,把党旗插在治水工程一线,选派优秀党员到工程项目现场工作,党的建设与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机结合,努力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治水铁军。以党建带团建,组织“青河卫士”—青少年志愿者保护海珠河涌主题活动,发挥志愿者的宣传、带动作用。丰富“党建+治水”载体,举办“爱水护水”系列主题晚会,向群众充分展示河湖治理成效,构建社会共治共享治水格局,为加快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美丽海珠奠定坚实基础。

(二)党建引领出实招,聚力破解治水难题

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海珠区全面落实治水“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担任区级河长,发挥“头雁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扑下身子到治水一线,带领各级河湖长巡河护河,协调督导解决水环境突出问题。2020年以来,区、街、村居级河湖长巡河湖1.7万余次,2019年“广州河长”APP问题办结率100%,2020年办结率99.44%,在全市排名前列。海珠区获得2018年“广州城市治理榜河长履职奖”,2019年市河长制工作公众评价工作位列全市第一,2019年度市河湖长制考核名列第一。

涉水违法建设是河湖治理的“硬骨头”,2019年以来,海珠区累计拆除涉水违法建设23.88万平方米,贯通巡河通道,提升河湖水质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释放出更多空间。

海珠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离不开党建引领。2019年拆除南箕涌涉水违法建设工作中,为破解违建存量大、“钉子户”多的难题,海珠区水务局联合属地街道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动员组织区职能部门、街道、村社党员干部建立专项攻坚小组,挨家入户作宣传沟通,做通居民党员、群众思想,促进整治力度、进度。南箕中约西37号党员业主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主动配合拆除2层建筑物,带动其他观望业主参与和支持贯通工作,“硬骨头”最终被顺利消化掉。在南箕涌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时,南箕涌边居住了几十年的村民吴松坤在自家房子外墙写上“焕然一新”几个大字,如今南箕涌水清岸绿,他把“焕然一新”改写为“鸟语花香”,并题诗一首:“市府号召似春风,海珠领导显神通。拆屋建楼一蹴就,截污治涝双重功。一涌流水变清澈,两岸花木更葱茏。问君散步去何处?最好选择南箕涌!”

从“焕然一新”到“鸟语花香”,这是居民群众对海珠区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充分肯定,也是海珠区坚持党建治水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珠区始终坚持党建与治水相融合、相促进,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推动水环境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石榴岗河水清白鹭飞,碧水滋润海珠湿地

立秋时节,石榴岗河碧波荡漾,两岸绿树繁花,古朴宏伟的石榴岗河水闸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河水中央,白鹭在碧水绿岸间穿梭,给如画的石榴岗河增添了几分灵动。

“几年前的石榴岗河可不是今天这番模样,那时河道淤泥堆积严重,两岸环境卫生差,河堤破败,很少有人到河边玩。”说到石榴岗河的华丽嬗变,海珠区土华村土生土长的谭伟文对石榴岗河的整治效果赞叹不已。“现在环境好了,水清岸绿,村民在早晨和傍晚都爱到河边散散步,这里也成了钓友们垂钓的好去处。”

石榴岗河位于海珠区中东部,河长5.22千米,河宽约120米,是海珠湖、万亩果林和海珠湿地的主要补水通道。石榴岗河与海珠湿地构成了海珠区的“绿心蓝脉”,形成了中心城区不可多得的江、涌、林、湿地于一体的江岛生态系统。如何为海珠湿地这颗绿心提供源源不断的蓝色血液,进一步提升湿地生态品质?海珠区逐步蹚出了自己的生态治水之路。

(一)重建石榴岗河水闸,碧水滋润海珠湿地

“流水不腐”,为有效解决内河涌和海珠湿地水流动力不足和城市排涝安全问题,海珠区重新修建了石榴岗河水闸,水闸采用潜孔式平板闸,总宽116.5米,顺水流长度111.0米。石榴岗河水闸利用潮汐动力和合理开闸时间,最大限度转换河涌水体,水体经过一定时间沉淀净化后,再源源不断注入石榴岗河水系,成为海珠湿地的动力“心脏”。依靠珠江每日潮汐进行调补水等于靠天吃饭,如遇下雨或上游行洪,补水来源浑浊,水质各项指标则不理想。为解决调补水难题,海珠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在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上下功夫,会同广州市水投集团、中铁上海工程局等机构加快建设沥滘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工程,经过紧锣密鼓勘察设计、技术攻关,不舍昼夜施工,仅3个月就实现了工程达标通水。沥滘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尾水共50万吨/日,三期正式通水后将达到75万吨/日,处理达标后的尾水极大改善了河涌水质。珠江潮汐水体、石榴岗水闸与沥滘污水处理厂尾水为区内河涌和海珠湿地提供了多源补水路径,进一步稳定湿地生态系统,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湿地品质。

(二)重构河湖水系,打造全域水网连通格局

海珠区拥有丰富的河网水系,但近年由于受到城市化建设的影响,区内河、湖、洼地等调蓄空间逐渐被侵占,河网水系不连通犹如“动脉硬化”病症困扰着河湖水质。为改善水系连通性,增强河涌及海珠湿地的水体置换能力,海珠区在石榴岗河、大围涌、大塘涌、上冲涌、杨湾涌、西碌涌6条河涌交汇处开挖出全市第二大人工湖--海珠湖,内湖水面面积469亩,形成了“一湖六脉”的水网格局。对海珠湿地一、二期范围的南丫围涌等多条河涌进行清淤整治、疏通河道。重新梳理河湖水系后,形成了珠江—石榴岗河—海珠湖—海珠湿地—内河涌的河湖水系连通格局,增强河湖水力联系,极大改善了海珠区水生态环境。

海珠区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模式,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河涌治理,在石溪涌—瑞宝涌、琶洲南北涌等系列水系连通试点工程的基础上,复建园艺场涌,连通南泰涌和广纸涌、沥滘涌和西碌涌、沙涌—赤沙北码头涌等断头涌,打造全区水域连通格局,营造生态“水城”景象,展现岭南水乡的魅力。

三、石溪片区“腾笼换鸟”,大干围涌龙舟戏碧水

“真没想到,以前黑臭的大干围涌居然又能划龙舟了!希望今后保护好河涌,将我们的龙舟文化发扬光大。”一位在岸边观看龙舟赛的石溪村村民感慨地说。2019年11月26日,大干围涌边锣鼓震天,彩旗飘扬,石溪村年度龙舟赛停办多年后再次在这里举行。

海珠区石溪片区曾集聚大量印刷企业和作坊,乱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令大干围涌不堪重负,日益黑臭,居民无不掩鼻而过。近年来,海珠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两山”理念,坚持治水与“治城”深度融合,与城市更新、城市景观及产业等一体统筹、同步推进。“腾笼换鸟”后的石溪片区,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大干围涌旧貌换新颜,村民多了一个休憩健身的好去处,石溪村历史悠久的龙舟文化在这里得以延续。

(一)重拳治污、破旧立新,大干围涌龙舟竞渡

重拳治污,筑巢引凤。海珠区结合海珠创新湾建设,印发实施《石溪片区印刷行业“散乱污”企业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区委领导、街道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工作体系,坚持“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工作原则,整合科工商信、水务、生态环境、城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及属地街道力量,重拳整治石溪片区涉水违法建设和“散乱污”企业。目前,共开展联合执法整治行动293次,责令整改763宗,取缔“散乱污”企业138家,转移印刷企业94家,成功办结中央环保督察组石溪片区印刷企业污染问题案件。全面梳理集体物业禁止入驻的行业、产业门类清单,提高企业准入门槛,通过“三资”交易平台进行“源头”把控,加强执法“回头看”,防止“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开展石溪片区水环境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石溪涌、大干围涌治理工程,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优化提升石溪片区河道水网环境,提升区域整体形象,为石溪片区实现“腾笼换鸟”打下良好生态环境基础。

“梧桐风光好,凤凰枝上栖”。海珠区瞄准现代化中心城区发展定位,聚焦高端高新产业,推动石溪片区融入海珠创新湾建设,制定《海珠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5年)》,重点发展新一代新兴技术、科技服务、高端商务,培育以智慧医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为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集聚前沿技术创新人才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创新区。坚持治水与“治城”深度融合,把城中村截污纳管、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合流渠箱雨污分流、海绵城市和碧道建设等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与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厂房等更新改造和综合整治紧密结合,一体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最大限度避免市政重复建设和水体重复污染。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社会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推动石溪片区约10万平方米村社集体物业升级改造,建成东篱创新谷、广州佰达1号汇创创意园等科创园区,引入贝海医疗、花生空间等科创企业,推动片区“腾笼换鸟”产业升级,助推所在瑞宝街2019年上半年五大行业GDP增长15.5%,地区经济实现“逆生长”。

(二)弘扬龙舟文化,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先进水文化是幸福河的应有之义,海珠区秉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大力推进文化治水。将石溪村龙舟文化元素、岭南建筑风格与现代化建材相融合,建设亲水平台、亲水步道、观景平台、景观廊架等设施。比如廊架的设计将龙的元素抽象化处理,从顶部看宛若一条蜿蜒的巨龙卧于廊架顶部。河道栏杆提取了龙舟中船桨的形象,抽象简化用于栏杆的钢柱中。条石坐凳贴砖营造的水纹波浪则源于龙纹,简单形象的龙纹与蜿蜒的河水相得益彰,宛如游龙戏水,为休闲步道增添文化趣味。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大干围涌流域打造面积为7250平方米的景观带,铺设黄蜡石、花岗岩;种植乔木、灌木、地被、时花、草坪等错落有致的水生植物,让雨水有更多的缓降空间,初步净化的雨水渗入草地,再流入河涌,从而达到净化水体、养护植物的目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干围涌水质变清了,人居环境改善了,城市品质提升了,村集体物业租金显著提升,村民的笑容更灿烂了。

四、建设环岛碧道,共享美好滨水空间

晨曦微露,爱好跑步的林先生起了个早,一身利落运动装,迎着江边的风,沿着海珠区阅江路碧道一路畅跑。自上月底阅江路示范段碧道一期建成开放后,这里便成了他每天晨跑的新选择。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何为群众打造更多优质的水生态公共产品,实现水体与文化、与产业相融合,实现人与水相亲相近、和谐共生,成为当前海珠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课题。近年来,海珠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岛资源禀赋,依托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贯彻绿色创新协调发展理念,按照“大环岛+小环岛”“环岛+湿地”的建设思路,高位谋划、精打细磨,一幅彩色的海珠环岛碧道画卷正徐徐铺开。

(一)串连城市空间,建设党建引领的环岛碧道

海珠区坚持党建引领,以百姓心为心,全力建设人民的碧道。阅江路碧道首创“五道合一”,颜色各异的水道、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有轨电车道等“五道”无障碍贯通,宛如一条彩带在珠江边飘扬。精心打造的儿童活动空间设置安全有趣、色彩鲜艳的儿童活动设施,孩子们欢乐玩耍,珠江边充满欢声笑语。更令人期待的是,这条彩带碧道将在今年内串联起大元帅府、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洲头咀抗英纪念碑、志愿者公园、邓世昌纪念馆、南石头难民营(监狱)遗址等一大批散落在区内的“红色明珠”,五年内实现43公里环岛碧道全线贯通,直达海心沙、二沙岛及中共三大会址。届时市民不仅可以享受绿色的生态福利,还能畅游红色旅游景点,聆听历史的故事。

(二)提升城市功能  建设产城融合的创新碧道

人才跟产业走,产业跟环境走。海珠区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水环境治理与产业规划、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做大绿色经济。阅江路碧道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经过前期水污染治理、堤岸防洪改造、水生态修复、沿线景观提升、生活配套完善,这里变成了生活的乐土、创业的热土。以广交会为代表的高端会展区、以琶醍为代表的休闲娱乐区、以香格里拉酒店为代表的高端酒店区,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互联网总部企业,广州互联网法院、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等项目纷纷选择在此落户扎根。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阅江路碧道强大的生态活力点燃了发展新机,进一步带动企业、人才、游客集聚,正为这座城市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月31日,全面加快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动员活动成功举办,涉及琶洲核心片区项目66个,合计总投资1446亿元,全部达产预计营业收入3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琶洲地区营收将达5000亿元。

(三)融合海绵城市理念,建设“会呼吸”的原生态碧道。

海珠区在碧道建设中坚持绿色、经济原则,因地制宜,在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注重节地、节能、节材,精心选用利于环境保护和后期管理,又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建筑材料,让碧道保留原生态味道。全程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渗、滞、蓄、净、排等多种生态措施建设“会呼吸”的碧道生态系统,所有的雨水流经透水铺装,收集于生态草沟、雨水花园,通过渗井渗管净化渗透到地下,再汇入珠江,做到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会呼吸的碧道进一步改善了水环境质量,提升了海珠湿地生态多样性,据观测,海珠区城央鸟类种群数量近3万只,种类已增长至178种。

(四)汲取历史文化养分,建设具有强盛生命力的文化碧道

“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苏轼游历海珠岛时作的《游海珠寺》描绘了当年珠江渔民捕鱼的繁忙景象。张之洞在现在的天字码头段修建珠江堤岸并上奏整治海珠涌,世界商船汇聚“凤浦”的黄埔古港古村、“粤海第一关”。具有深厚底蕴的水文化被融入碧道建设中,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相融。铜板雕刻景观以广交会“创办、成长、崛起、腾飞”四大发展历程为时间横轴,介绍了“广交会”百届会展历史,生动展示了广州改革开放成果。“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海珠区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断汲取优秀水文化养分,建设有文化气息、有强盛生命力的文化碧道。海珠区环岛碧道蓝图正一步步成为美丽的实景,不断成就高品质城市生活,成为百姓的幸福新起点。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随着河湖长制工作的深入推进,海珠区水环境“颜值”不断提升,“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目标越来越近,人民群众小康生活的成色越来越足。

(来源:广州市水务局)


文章推荐

广东省生态文明促进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84179号-1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