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上午,大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做客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综合广播FM103.3《8890营商便民热线》节目,与市民进行互动交流,回答了市民关心的问题。
问
家庭生活会产生哪些有毒有害垃圾?我们应该如何处置?
答
首先回答一下市民普遍关注的废电池处置的问题。
自2005年1月1日开始,我国就已经停止生产和销售含汞量大于百万分之一的碱性电池,一次性干电池均采用了无汞和低汞技术,人们意识当中“一粒干电池会污染一平方米土壤或者十几立方米的饮用水”的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因此,目前市民家庭普遍使用的一次性1号、5号、7号等不同容量的废旧干电池,可按生活垃圾进行排放。按照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原则,这些干电池应投放至“其他废物”收集容器中。
然而,市民经常使用的另一种电池,如充电电池、纽扣电池等含有镍镉汞等有毒有害成分,属于社会源危险废物。此外,过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和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油漆和溶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血压计等,这类废物对环境有较大危害,需投放到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中的有害垃圾容器内,经环卫部门分类收集后交由有危险废物经营资质的单位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置。
问
日常生活中的辐射源有哪些?所有辐射对人体都有害吗?
答
在大自然中,只要是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包括人体,都在对外散发能量,就是我们笼统上说的辐射。每天晒太阳,也是被辐射的过程。辐射通常可分为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两类。
电离辐射
会破坏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子,造成细胞损伤,这类辐射有害,过量会造成白血病等身体伤害。常见的人造电离辐射源有:医用X光机、工业用探伤机、核电站用核燃料等。
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露的现象。电磁波充满整个空间,太阳光也是电磁波。我们生活在电磁场的世界中,接受到电磁辐射是不可避免的。无线通信基站产生的电磁波频率从几百MHz到2GHz,其主要的能量释放方式是产生热能。
问
5G基站的辐射水平是什么样的呢?
答
近期大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对移动公司刚刚建成的5G基站开展了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监测人员在基站附近10~100米范围内选取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对基站电磁辐射水平开展了监测。监测结果为0.227~3.102微瓦/平方厘米之间。这一结果与国家标准限值40微瓦/平方厘米比较,仅为标准限值的7.8%,远低于国家标准。
与基站电磁辐射水平相比,家庭中常用的一些电子产品,如电脑、电视、电磁炉、电吹风等产生的电磁辐射值也不小,尤其是电磁炉、电吹风,由于距离人体较近,其辐射值超过移动通信基站。
电吹风功率一般在1000瓦以上,由于使用时和人体距离近,实际辐射可达到100微瓦/平方厘米。
电磁炉功率常在2000~3000瓦,使用中对0.5米以内的人产生的辐射量可达到580微瓦/平方厘米。
一般来说,只要人们购买正规合格的家用电器产品,并正常使用,都不会受到电磁辐射的危害。
问
为什么要把基站建在居民区附近?楼顶通信基站辐射危害大吗?
答
随着基站越建越多,很多站址选在了居民区,这是因为,由于居民区人口密集,有较大的移动通信需求。受基站信号覆盖范围的局限,只能在居民区附近或者内部建设一定数量的基站来满足通话需要。
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于发射天线,而天线传播信号基本是水平方向,而不是垂直方向,所以基站之下的建筑物恰好位于信号盲区,辐射强度也就最小,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 “灯下黑”——越是靠近,辐射值并不一定大,相反可能还会小。
监测表明,人类所承受的基站辐射,远比手机、电视机、收音机等要低,人类使用电视机与收音机已几十年了,不见其辐射对人体有伤害。在生活中,手机的辐射程度其实比基站还要强,因为人们不会紧贴着基站使用手机,却无时不刻与手机作近距离接触。
(来源:大连发布、大连市生态环境局)